当前位置:安徽生活都市网 >> 实时热词 >> 文章正文
发展力影响力(中国发展重要影响力推动力)
近年来,中美关系剑拔弩张,贸易战、经济战、军事恐吓威胁等各种活动频频展开。例如2020年8月14日,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希望无限期延长对伊朗武器禁运的决议草案,遭冷遇后便在中国周边摆出罕见阵势。
今年美军在中国周边摆出的阵势意图显而易见,美国很多盟友纷纷与其切割开来,拒绝参加此次军演。因全球疫情问题导致各国深陷经济发展困境之中,拜登出访欧洲期望联合遏制中国的意图也并未如愿,美国与其盟友的关系更加倾向于貌合神离。
拜登如今处境严峻,但美国会向中国低头吗?
一、美国盟友分崩离析的境遇
从美英峰、G7峰会、北约峰会、美欧峰会等主题来看,拜登的欧洲行好像就是要让欧洲和美国联合起来针对中国,试图打造所谓的“价值观联盟”对抗中国。
拜登执政希望把欧洲绑上遏华战车,但欧洲各国的战略重点与发展利益与其相悖,美欧和欧盟内部在对华问题上都难以形成统一立场。
首先,美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竞争等领域拉七国集团与中国抗衡,目的就是想打造基于意识形态的“小圈子”。美欧不同的战略方向,无疑是想利用欧盟国家以损害自身的利益为美国谋取利益,这违背了欧盟战略自主意愿以及同中国合作的现实诉求。
“很多欧洲人把美国想象为无私的霸权,但它从来不是霸权那么简单。这个帝国的统治者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用尽一切手段。”
作者米夏埃尔·吕德斯在德语书《伪圣美国》中直言,无论哪位美国总统上台,“美国优先”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表明其早就将美国的自私自利看透。
其次,美欧根本利益不同。欧洲有自己的利益,而美国唯自己利益最大。
前美国政府在过去四年里将单边主义政策发挥到了极致,欧洲国家自身利益深受其害。波音与空客的纠纷、“北溪-2”输气管道的博弈、再到数字税之争,美欧之间矛盾不断。随后美国又被曝出长期监听欧洲领导人的丑闻,欧洲对美国的信任逐渐削弱。
事实上,几场峰会下来,欧洲对不变的“美国优先”感受深切。英国《卫报》评论称,尽管一些公众对拜登政府释放出的“美国又回来了”的关键信息表示赞许,但“欧洲领导人似乎远未被说服”。
即将被焦虑淹没的美国,还在七国集团峰会和北约峰会上装腔作势,只会大大加深美欧之间的芥蒂。
事到如今,美欧表面上还是安全盟友,实际上双方存在的诸多分歧,早已使“跨大西洋伙伴关系”貌合神离。在国际关系多极化的今天,即便美欧把“价值观联盟”口号喊得再好听,注定只能是一场虚张声势的政治秀。
二、拜登政府所面临的困境
拜登的欧洲之行中,拜登迫使中国进入议程,不过欧洲对此比较抵触,尽管最终美国和欧盟他们签署了联合声明,但实际上双方都没有任何具体的财政承诺。可以说,尽管拜登在欧洲首访不断,但真正给美国实质回应的则寥寥无几!
由于美国的前特朗普政府执政时期,曾反对北约共同防御原则声明,要求欧洲各国支付美国驻军欧洲的军事费用的各种不友好行为,给欧洲国家留下了“阴影”。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经历了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紧张动荡之后,欧洲对拜登政府的转向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有些许疑虑,不少官员对美欧关系的发展趋势持谨慎看法。
深陷疫情困境所带来的经济危机的拜登政府,期望能够在欧洲之行上寻求突破口。但是,欧洲各国则对拜登政府的关切问题并不感冒,因为欧盟国家对中国有着更深的期待——广阔的贸易市场,中国已经摆脱疫情困扰,中国经济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欧洲国家的窘境。
因而,欧盟对联合拜登政府遏制中国的议题比较排斥。在拜登访问欧洲期间,普京的强硬态度和欧洲盟友扑朔迷离的态度,使得拜登的联合战略计划分崩离析。
拜登政府要想摆脱现有的疫情困境、经济危机、战略窘境等问题,其除了放弃与中国的对抗转为寻求合作之外,没有更好的路径摆在拜登的办公桌上供其选择。
三、美国开始向中国低头,谋求共同发展
2018年特朗普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誓言可扭转美中贸易逆差,但到2020年美国企业仍大多留在中国未回流,美中贸易逆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至近3000亿美元,关税导致美国消费者年收损失近170亿美元。
贸易战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不仅损失了1080亿美元,还损失了约24.5万个就业岗位,而这还只是疫情暴发之前。
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帮助其度过难关。而现在中美关系剑拔弩张,贸易战、经济战各种遏制不断,其单边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行径显露无疑,不知美国的同盟国家作何感受?是否会想到,某一天也会有如此境况来再度需要中国的帮助?
今年7月2日,美国又突然传出一重要消息,“结束对华贸易战”,顿时炸锅!
据报道,美国七名共和党参议员日前致信白宫,要求拜登总统终结特朗普前总统针对中国及欧洲盟友的“自残型”贸易战。于是,众多媒体议论纷纷认为这是拜登政府要向中国低头所释放的讯号。
在今年前四个月的时间里,尽管中国和美国之间仍然存在着相当明确的摩擦和分歧,中国对美出口贸易规模依然达到了1.05万亿元,同比足足增长49.3%。拜登执政时期国债达到28.5亿美元。
此后,美国又拉拢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在亚洲搞疫苗分发计划。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美国正与日印澳这三个亚太地区盟友共同制定“更广泛对抗中国影响力的战略”,而向亚洲国家分发新冠疫苗的计划,是其战略中的一部分。
三、中美关系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自美国推动“印太战略”之后,在国家战略上将中国定义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由原来的“遏制、接触”向“遏制、竞争”的方向不断迫近,想要挑起贸易摩擦的态势己经显露。
在美国政府推行逆全球化政策。
尤其是针对中美之间结构性的贸易差额、正常的技术转让交流、以及中国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规划作出了一系列同顾事实的指责,又不顾中美关系发展大局,执意签署相关法令,不断挑起新一轮的贸易争端,导致两国经贸摩擦加剧。
尽管看起来双方表现得十分强硬,但是对于采取谈判、磋商的方式解决矛盾双方还是比较积极的,可以看出双方经贸的矛盾分歧还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两国还是会避免世界第一、二大经济体激烈碰撞的“贸易战”。
这既是基于两国各自与共同利益出发,也是维护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正常运转的责任所在。
总之,历史快速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节点,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中美两国应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扩大共识、创造机遇,规划未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前路光明且曲折,中美经贸合作道阻且长,两国应该在互相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以广大的两国人民福祉为立场,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看待问题,推动中美经贸合作,助力中美关系发展。
在重新塑造中美两国战略平衡点,为了避免出现两国由于军事合作不足不够透明而导致的军备竞争态势。
军事关系和安全合作始终是中美战略合作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最为敏感的地带。寻求正常可控的竞争成本和国家利益平衡点,军事安全防务合作无疑是一个重要议题。
军事领域毫无疑问是双方关系中最具有竞争性和对抗性的领域,如果美方始终认定中国威胁论的真实存在,时刻以最坏情况作为军事准备的基调,无疑是将双方的军事合作推入死胡同,极大的增加对抗的风险。
自美国重心转移至亚太地区以后,中美在南海地区、西太平洋地区的摩擦不断增多,并逐渐上升战略竞争的层面,在这些地区双方都把对方当做了潜在的最大竞争对手。
恶性循环的军备竞赛绝对不是双方愿意看到的,应当寻找到军备竞争与中美关系大局向好发展的平衡点,即不但能够保证正常的军备发展,还能够保持克制冷静的原则。
就地缘政治而言,第一岛链原本作为美国围堵中国发展的地理区域统称成为了双方基本认可接受的,符合当前双方利益实力的地缘平衡线。
这条平衡线两侧,中方拥有的是陆路优势权,而美方拥有的则是海路优势权,以第一岛链为骨架的海线上中美双方十分默契的形成了军事层面上的相互制衡,因而双方的摩擦和竞争也主要控制在西太平洋一线。
中美军事力量的比较与竞争不是单纯的数量或者某一领域的比较,更是一种全领域深层次而的综合较量。
双方在保持当前相对平衡的局面下,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增加互信,为本地区的安全互信合作添砖加瓦,维护该区域来之不易的安全稳定的安全秩序,在海上安全、共同打击犯罪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但是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新动力,也是对该区域乃至于世界地区安全和平贡献力量。
中美外交安全四个高级别对话、全面经济对话、社会和人文对话、执法及网络安全机制首轮对话均顺利开展,并取得收获,对于增进合作、管控分歧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由此可以预见,尽管双方依然存在不少的矛盾分歧,但中国对未来中美关系发展方向的影响力和塑造力正逐步增强,这对于矫正美国单边霸权主义,围堵中国发展,走向零和竞争的冷战思维有着积极意义,对于推动两国关系朝着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迈进。
结束语
总体而言,中美双方的经贸关系从针锋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缓和为之后的积极沟通、协调磋商并最终就矛盾分歧达成共同意见,是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稳定向好的,是中美关系发展的积极信号。
总之,历史快速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节点,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中美两国应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扩大共识、创造机遇,规划未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对于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分歧与纠纷,双方都应在理解尊重、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积极化解管控分歧,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加强磋商与合作,为推动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为世界快速发展注入连绵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