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生活都市网 >> 都市教育 >> 文章正文

疫情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现状调查:他们面临哪些困难?遗嘱是什么?

发布于:2020-11-23 被浏览:3084次

艺体类院校毕业生创业意愿最强,金融类、法学类院校毕业生创业意愿最低。

资金、经验、技术、团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困难。

资金支持、创业辅导与引导、政策宣传占创业意向毕业生创业援助需求的近70%。

11月12日,秦梦生夫妇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岳庄镇沂河头村的一家羽毛工艺品企业,通过互联网介绍了加工后的羽毛工艺品。秦梦生是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岳庄镇沂河头村的一名90后大学生。2016年,经过多年努力,他回到家乡创业,发展羽毛工艺品加工行业。目前,秦梦生创办的羽毛工艺品年加工量已达3000多件,年销售收入近百万元。照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11月17日,主题为“我敢冒险,我就创造”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开幕,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17个国家和地区4186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和631万人参加比赛。我国高校毕业生是“大众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如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是“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核心关键,也是加快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核心环节。

就业和疫情使我国的社会压力交织在一起,在疫情的冲击下,各行各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大学毕业生在国内创业意愿如何?创业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创业风险的主观感知是什么?

笔者带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所“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课题组与长沙云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金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于2020年4-6月对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总共收集了13,767名学生和55个大学样本。其中有效学生样本13738份,有效大学样本55份。

本次调查87%的样本量集中在21-24岁年龄段,其中22、23、24岁分别占33.20%、31.70%和14.30%。专科毕业生1660人,本科毕业生1139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研究生683人。应届毕业生样本数据所在的大学包括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国家重点大学、省级重点大学、普通本科大学和高职院校。

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意愿的状况

根据调查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不考虑创业的比例占50.44%;45.85%有创业想法,但希望在创业前积累几年经验,3.71%希望毕业后创业。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团队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与女性、本科及以上学历、城市学生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比,男性、高校毕业生、农村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创业意愿强于前者。

具体来说,男毕业生创业意愿明显高于女毕业生,分别占58.29%和45.62%,分别占52.74%和42.73%,分别占5.52%和2.88%。

选择不考虑创业,但想积累几年,毕业后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分别为7.05%、60.54%和32.41%,本科毕业生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分别占3.32%、44.27%、52.41%和2.05%、36.46%。城市毕业生不考虑创业的意愿高于农村毕业生,分别占52.71%和49.23%。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虑创业的意愿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别占52.16%和48.37%。

此外,研究小组还发现,不同专业成就群体的毕业生在不考虑创业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专业成就低于40%的毕业生比例明显高于专业成就高于60%的毕业生比例。在有创业想法但想先积累几年再开始的毕业生中,有专业成就的前60%毕业生所占比例高于后40%。

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哲学、农业、历史专业毕业生创业意愿较强,法学专业毕业生创业意愿最低。从数据来看,法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毕业生不认为创业比例显著高于平均50.44%,分别为59.26%、57.72%、53.99%、53.19%;艺术类、哲学类、农学类、历史类的毕业生比例最低,分别只有35.56%、39.13%、40.64%和42.42%。创业意愿强的学科中,学艺术和农学的毕业生有创业想法但希望积累几年经验重新开始的,分别达到57.16%和56.13%,高于平均45.85%。哲学和历史学科的毕业生毕业后创业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1.74%和9.09%,明显高于3.71%的平均水平。

此外,研究还发现,与省特色高层次学科(48.19%)和普通学科(49.82%)的毕业生相比,一级学科的毕业生创业意愿相对较高(50.86%)。一级学科毕业生也希望毕业后创业,占6.68%,超过平均3.70%。

通过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毕业生的创业意愿,研究组发现,文体类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意愿最强,而财经类、法学类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意愿最低。具体来说,不同学校类型的毕业生从高到低依次为:文体类(61.94%)、综合类(54.12%)、农林类(50.70%)、师范类(50.34%)、理工科类(47.78%)、医学类(45.69%)、财经类(45.69%)有创业想法但想积累几年经验再重新开始的毕业生比例最高,达到57.46%,其次是综合类(50.13%)、农林类(45.69%)毕业后想创业的毕业生依次为:艺体(4.48%)、教师培训(4.29%)、综合(3.99%)、医学(3.03%)、理工科(2.88%)、农林(2.79%)、政法(2.61%)

不同层次的大学毕业生在考虑创业意愿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毕业生创业意愿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职院校(66.43%)、普通本科院校(49.67%)、一流大学(49.49%)、国家重点大学(46.88%)、省级重点大学(45.68%)、一级学科建设大学(43.12%)。有创业想法但想积累几年经验重新开始的毕业生依次为:高职院校(61.57%)、普通本科院校(46.19%)、国家重点大学(43.03%)、省级重点大学(42.08%)、学科建设一流大学(40.31%)、大学建设一流大学(39.99%)。毕业后希望创业的毕业生依次为:一流大学(9.56%)、高职院校(4.86%)、国家重点大学(3.86%)、省级重点大学(3.60%)、普通本科大学(3.48%)、一级学科建设大学(2.81%)。

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研究小组发现,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中只有13.72%有创业项目,86.28%没有创业项目。有创业项目的毕业生中,只有1.75%有创业项目并已申请公司注册,11.97%有项目但未实施。在没有创业项目的毕业生中,高达57.42%只有创业思路但没有创业项目,28.86%没有创业项目但有目标。根据这一分析,课题组认为,帮助80%以上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确定创业项目,帮助10%以上有创业项目但没有有效实施的毕业生尤为重要。

在有创业项目的毕业生中,其创业项目的主要来源为:他人(33.01%)、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28.91%)、家族企业(13.13%)、企业合作项目(12.91%)、各种创业竞赛(8.34%)、学校孵化项目(3.70%)课题组进一步对选择“其他”项目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访谈,发现“其他”主要集中在“网络宣传项目”和“朋友合伙项目”上。

课题组进一步分析了毕业生在项目来源结构上的差异,发现在企业合作项目、家族企业项目、各种创业竞争项目中,男性作为创业来源项目的优势大于女性。

我国高校具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面临的主要创业困难是:创业资金不足(24.45%)、缺乏强有力的引导(18.62%)、缺乏技术支持(16.14%)、缺乏创业伙伴(15.13%)、创业场地不足(13.43%)、行政审批程序繁琐(7.05%)。

经分析,课题组认为,缺乏启动资金、强有力的引导、技术支持和创业伙伴是造成毕业生创业困难的70%以上的原因。可见,资金、经验、技术、团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困难。

从高到低,毕业生需要提供的创业援助依次为:资金支持(28.56%)、提供创业咨询指导(23.01%)、政策宣传(17.78%)、简化审批程序(16.37%)、提供孵化基地(13.70%)和其他(0.57%)。通过分析,研究组认为,资金支持、创业咨询指导、政策宣传占创业意向毕业生创业援助需求的近70%。

由于资金短缺是高校毕业生最困难、最需要的创业需求,课题组需要进一步寻找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的来源。根据研究小组的数据,应届毕业生的风险资本来源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集资或合伙投资(35.22%)、家庭支持(28.19%)、其他(16.79%)、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9.59%)、政府和国家援助(7.95%)以及风险资本(2.26%)。可以看出,应届毕业生的风险投资主要依赖于个人和家庭,这种依赖是极其依赖于个人或家庭的社会资本的丰富性的。打破预禀赋约束,有利于毕业生充分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完善。

此外,研究小组发现,疫情中87.3%的高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课程等学习资源以促进就业,近70%的就业指导网络课程包含创业课程。此外,对高校提供的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的选择满意的毕业生比例高达53.30%,一般为39.60%,不满意选择的仅占8.1%。应该说高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创业,毕业生满意度也很高。但受限于65.6%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专职)在5人以下,课题组认为,这无疑与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高度复杂严峻的现实不相适应,就业指导仍然供不应求,自然难以要求更多的创业指导。

因此,为了提高创业指导的质量,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尤为关键。承担就业指导相关资格证书的持股比例(如GCDF、职业规划师、职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等。)作为一项重要的水平衡量指标,研究小组发现,就业指导服务团队有资格证书的不到20%、20%-40%、41%-60%、60%-80%。基于此,课题组得出结论,高校60%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拥有的就业指导相关资格证书不到一半。鉴于此,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专职规模和专业水平迫在眉睫。

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对创业风险的主观感知

总体而言,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对创业风险的主观态度较为理性,只有1.42%的毕业生没有考虑过创业风险;50.40%的毕业生认为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31.98%的毕业生认为创业有一定的风险,但年轻人要勇于尝试,即使失败也能重新回来;16.20%的毕业生认为创业有风险,成功概率低,会造成很大的身心压力。其中,女性毕业生对创业风险的感知普遍比男性毕业生更谨慎,52.48%的女性毕业生认为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要谨慎,而男性毕业生仅占46.79%。学历越高,对创业风险的主观感知越谨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认为创业有风险,需要谨慎投资的比例(53.99%)明显高于本科(51.47%)和专科(44.39%)。哲学、历史、文学、法学、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主观创业意愿上,比农业、科学、艺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更加谨慎。

一级学科建设类大学、国家重点大学、一级大学建设类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在预测自己的创业风险时,明显比高职院校、省级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更加谨慎。此外,来自不同城乡的毕业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对创业风险的主观感知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小组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主观perc的来源

总的来说,在疫情的影响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风险厌恶变得更加保守,那些公考和考研失败的人比往年更愿意重考。预计2021年考研总人数将超过2020人。同时数据显示,疫情前后的毕业生就业预期也流向了体制内的单位。

研究小组发现,只有3.7%的毕业生在没有毕业时选择创业,但8.2%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就业不成功时会考虑创业,被迫创业以应对就业的比例增加了4.5个百分点,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新工作。鉴于此,在新老毕业生就业压力重叠的情况下,采取一切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就业”、“稳定就业”,制定全面的政策促进毕业生成功创业,激发社会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我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不仅深化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目前,中国已建立19个国家级双创新示范基地和200所示范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每个示范学校有1.7万名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和4.2万名兼职教师。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建立了3400门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和6500多门“创新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3400万人,通过实施“弹性学制”、“网上公开课学习认证”、“学分认定制度”和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机制,示范学校为206万名大学生建立了创新创业成绩单,5年内有3700多名大学生暂时休学创业,全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此外,截至2019年10月,全国高校共开设创新创业线上线下“黄金课程”2.8万门,面向未来的课程内容“跨学科”、“跨专业”特色明显增强。中国还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培训项目。今年,全国1088所高校建立了3.8万多个项目,16万多名大学生参与项目,项目资金达到7.6亿元,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课题组认为,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探索和实践,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作者是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拔尖青年人才)

标签: 毕业生 高校 意愿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