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生活都市网 >> 网友原创 >> 文章正文
微型工匠:致香港的情书
新华社香港12月27日电:微型模型工匠:致香港的情书
新华社记者洪、
三年前,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在香港微型工匠李池明身上。一个从香港空运到日本大阪的微型模型,被拆成两半,他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精心制作。
离发射只有几天了。“当我打开盒子时,我的心碎了。”那个安静害羞的中年男人兴奋地回忆道。幸运的是,参加展览的工匠们帮助“拯救”了微型模型。最后它做出了惊艳的样子。
后来每次参加展览,只要是卡车运输,李志明肯定会跟着卡车,保证作品安全到达。像他这样的全职工匠在香港不到20个。
他和他的合伙人陈惠姬已经做了10多年的生意,制作了许多具有香港特色的微型模型:大坑舞火龙、梨园、凉茶店、磨星岭木屋村.
两位手艺人的两次“相遇”
采访当天,陈惠姬化了精致的妆。她的眼睛很大,但左眼有白内障。她主要靠右眼视力制作微型模型。李志明穿着便衣,右手食指上有个创可贴,把美工刀划开的伤口藏了起来。
两个工匠的相识源于一封邮件。
2007年,在香港微艺社工作的陈惠姬在网站上看到了一个带螺旋楼梯的建筑模型。模型制作人是李志明。就在香港微缩艺术协会组织微缩展的时候,陈惠姬立刻发邮件给赖志明,邀请他参加展览。
李志明接受了邀请。从事建筑模型行业10多年,但还是第一次接触微缩模型。与一般的建筑模型不同,微型模型更注重作品的细节。白天,他忙于自己的工作,晚上,他在公司工厂工作。
不到两个月,李志明就用塑料板等材料制作出了第一个微型模型“合昌达贝特”,并如期交给了陈惠姬。位于香港湾仔的“禾长大丫”唐楼原型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香港微型工匠陈惠姬在香港一家工作室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作品(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诜摄)
陈惠姬入行较早。2003年,作为一名会计,她已经是一名兼职微缩工匠,正忙着上课。2017年,他们再次见面,并决定共同组织一个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之初资金不足,他们用牙卖了10个微缩模型。为了维持日常开支,他们一边教书一边创作新作品。
两者分工明确。李志明负责微型模型中的建筑和移动物,如旋转风扇、闪烁霓虹灯、播放音乐的电视机等。陈惠姬擅长制作食物、店铺、摊位等细节,用半透明的鱼翅和金色的菠萝包制作逼真的微型食物模型。
刚入行的时候,陈惠姬要做五六次同样的微缩模型才算满意,熟练之后才两三次。模型的微型比例取决于展览或客户的要求。最小的食物模型只有指甲大小,最大的微型模型有几米高。
据报道,微型模型始于18世纪初,起源于欧洲,逐渐在各国贵族中流行。香港微缩艺术吸收地方特色,更贴近人民生活。
入行需要人才,后天需要努力。香港大部分人靠自学。"我们很幸运,把兴趣作为职业,珍惜这份工作."
与时间赛跑
李志明与著名演员刘德华进行了四次面对面的交谈。刘德华让他订购了5个大型微型模型,包括4.5米高的中央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和6米长的青马大桥。
回顾工匠们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他们会用一个词来形容——。
今年二月,“——香港故事微缩展”在尖沙咀1881大厦举行。展出了这两个人制作的21个微型模型,其中9个模型在两个月内被赶制出来。还有一次,一个展会负责人要求在5天内上交工作。李志明在他的工作室里搭建了一张折叠床。最难的时候,他每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
工作室位于九龙某工业大厦二楼,面积约100平方米,月租1.1万港元。推开门,微型模型占据了工作室一半的空间,右侧放置了一个2米多长的工作台。在左上角,在几个微型模型的后面,是李志明的桌子。
这是12月4日拍摄的香港微型工匠李志明和陈慧姬的微型作品。(新华社记者王诜摄)
现实不允许他们慢下来。李志明和陈惠姬讨论制作了三四件相同的作品,可以借出去展览,也可以卖了收入。
李志明决定做“和昌大赌”第三个微缩版,前两个已经卖出去了。他还有三部作品:——冰室、茶叶店、发廊,每部都有五部左右相同的作品。陈惠姬一般做15个一模一样的微型食品模型,最小的也要两三个小时。
其实工匠不喜欢做同样的作品,但这种复制是为了生活。
在疫情期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出了几轮“就业保护”计划,接受雇主和自营职业者的申请。李志明和陈惠姬已经两次申请工作室支付租金和日常费用。
写给香港的情书
每天早上7点,公共厨房开门,负责家庭用餐的妈妈们冲出房门,抢占厨房的一个位置。他们做饭,谈论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五六十年代香港首批——套“七层公屋”中的生活场景。
李志明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住在同一层楼的孩子到处上门。有些人在家大喊大叫。热心的邻居会一起去拜访他们。后来公屋拆了,全家从筲箕湾搬到铜锣湾,却没有看到这样的画面。
他制作了一个地下城市的微缩模型,其灵感来自于“七层公共住宅”。我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带李志明去南丫岛,那里的磨星岭有一个木屋村。父亲去世两年多了,莫星岭木屋村已经不存在了。他用一个微型模型修复了它。
香港微型工匠李志明在香港工作室向记者展示作品(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诜摄)
两年前,因为童年家庭普通而很少去游乐场的李志明,做了一个微型“儿童梦里的游乐场”。通电后,“操场”里的灯亮了,摩天轮和旋转木马转了。
这些微缩模型中隐藏着对香港的记忆。李志明和陈惠姬的微缩模型大多与香港有关,包括冰室、发廊、剧场。他们觉得只有这样公民才有认同感。
老年人是微型展览的常客,老年人坐着轮椅和拐杖来参观展览。他们待在微缩模型前,高兴地说:“这是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
“利用现在的能力,努力多做,多保留记忆。”李志明指着头顶上的白发说道。也许他们直到视力模糊,手抖的那一天才会离开这条线。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李志明会拿着几瓶啤酒,跑到工业大厦的天台,站在天台上俯瞰城市,观察每一个细节,就像在看那些心爱的微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