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生活都市网 >> 网友原创 >> 文章正文
纪念|董秀玉回忆沈:一个与酒和朋友交换书籍的老教师
著名出版人沈今晨去世,享年90岁。
申
本文采访了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董秀玉。1993年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兼总编辑,1994年创办《三联生活周刊》,1996年创办桃粉图书中心。
董秀玉回忆起1993年初在三联与沈共事时的环境:“当时国内出版业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非常艰难。只有创新的目标、创新的产品和创新的系统才能通向新的道路。我们建立了中国原著和翻译经典的三重出版方阵,创办了《三联生活周刊》,建立了陶芬图书中心。那时候的三人行,虽然穷,但心是一样的。舒威精通学术;孙小林掌握着整个编辑部;《读书》杂志沈、王辉、周刊朱伟、潘振平;金扬书店;宁设计.各方面都有很多同事。出版真的不是一个人的事业,一定是团队的力量。”
澎湃新闻:,你曾经说过,“出版真的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它必须是团队的力量。”你在三联和沈老师有很多交集吗?能不能讲一两个你和沈老师交往的细节和故事?
董秀玉:,我们有很多联系人,尤其是在之前的《读书》杂志上。我是他的合伙人。他在《读书》杂志工作了十几年,一直到1996年都是《读书》杂志的主编。
他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管,《读书》杂志的主编会很欣赏他有什么想法,然后很快实施,他也有很多想法。后来当了主编,他很好地把握了现在和主题,因为其实月刊每一期都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有一些变化。
我特别佩服他每一期的“编者话”。他后来整理了收藏《阁楼人语》,他会在所有手稿完成后的第二天早上一次性完成。因为每篇文章都要写“编者话”并不容易,所以要简单总结一下整期杂志的主旨和一些思路。每次都是差不多一样的习惯。他必须在出版前的早上完成编辑工作,所以我觉得他从接手的那天起就真的很认真,全力以赴去执行,在《读书》杂志上做了很重要的工作。
澎湃新闻:,你对沈老师的印象如何?
无论你是作家、同事还是朋友,董秀玉:在交流方面是平等的。说他有趣没问题。大家和他在一起都很开心。他会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一些奇怪的想法让大家觉得他会善良。他是那种很会交朋友的人。
澎湃新闻:沈对三联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他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董秀玉:在三联书店担任总经理期间,在三联书店的翻译图书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翻译艺术,他会选书。他知道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这对于一个出版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三选选的翻译书都很不错。当然,我们的一些主要书籍有我们的学友的支持和帮助,但是老沈在翻译书的建设上,包括后期的开发,做了非常基础的工作,眼光非常独到。
作为老一辈的出版者,《读书》杂志比较早。1980年参加《读书》杂志,1986年创办三联书店。《读书》杂志一直坚持从头到尾不间断。甚至当他还是三联书店总经理的时候,也没有停过《读书》杂志。所以《读书》杂志能一直这样下去,他真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联书店其实基本都是从翻译书籍开始的,但他擅长团结一些学术力量,帮助三联书店做一些基础工作。他自己的眼光也是专家的眼光。他是一个真正懂书懂出版的出版商。他自己也喜欢书,老一辈的出版商都很爱书,和朋友的接触都是书和酒。
澎湃新闻:,你对上次和沈小姐的接触还有印象吗?
董秀玉:,我们一直都有联系。后来年纪大了就少了,大家都离开三联就少了。《读书》杂志,他是副总编,我只是编辑部主任。然后,到了三联书店,他是总经理。三联书店成立时,他一直负责对外事务。我当时还是很害怕的,所以基本上所有的对外活动都是他放出来的。我只是做了一些内部的剪辑和编辑工作。其实前期我是跟着他走的。后来从香港回来,独立主持了三年。我有时候跟他开玩笑,说他是我弟弟。
他也帮了我很多,因为我一开始对管理一窍不通,出发的是他,包括我三年的香港之行,他在各方面给了我很多支持。基本上,我们真的讨论了很多关于商业的问题。他是一个完全没有架子的人,与作者和同事相处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