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生活都市网 >> 网友原创 >> 文章正文
从未知国度到异托邦:17-20世纪西方在中国的植物狩猎
15
从18世纪到鸦片战争中西交流的巨大变化
从18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发生了几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对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是玛格丽特在1792-1793年对中国的访问。英国代表团首次访华,旨在促进科学和商业交流(麦显杰,2013年;约瑟夫班克斯档案馆).但是这次访华的结果并不好。主要争议是礼仪之争(乾隆;安德森;王之春),玛格丽特的使命拒绝打开三个膝盖和九次敲门。1816年艾姆斯勋爵率领的第二个英国驻华代表团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西方和清廷对帝国世界和主权国家的理解不同,这是英国和清廷难以沟通的结。马格尔尼的经历是推动大英帝国对清朝认识和心理转变的重要事件,清廷更是防嫌疑。鸦片战争时期,这也是英国商人和主战成员情绪动员的主要抱怨。——中国和意大利的争论,英国其他使团在清朝所受的跪拜和屈辱,成了英国的伤害控诉,也就是说清朝是在有意识地伤害欧洲国家和国民,这种言论成功地起到了促使战争的作用。刘赫在《伤害:责备的话与皇权》一文中具体谈到了这件事(刘,2009)。
第二重要的是另一个“礼仪之争”。这场礼仪之争发生在明末清初,主要是因为教廷就基督教是否能包容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礼仪习俗进行了争论,其核心与中国的祭祀仪式有关,如“敬天”、“祭祖”、“拜孔”等仪式是否与基督教信仰相冲突,是否属于迷信等。徐光启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后,仍沿袭祭祀习俗,利玛窦等耶稣会士也宽容地接受。这种做法后来受到道明会和方济各会的挑战,导致康熙时期教廷与清廷的冲突。康熙和教廷分别禁止耶稣会士在中国传教。16世纪末以来,耶稣会士的中西交流努力受到打击,几百年来受过良好教育和宽容,能够与中国各行各业的人交流的耶稣会士所带来的文化传播和融合被卡住了。在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参与了这场争论,欧洲思想家对此形成了各种观点,深刻影响了欧洲几个世纪以来对中国的认识和中国思想史。它的深远影响可以从黑格尔《历史哲学》中“亚洲”一章对中国的理解和阐述中得到例证,它代表了西方对中国文明和历史的根本否定。这场争论的线索和历史是复杂的。近年来,历史学家仍在努力梳理(Entenmann,2014;邹、陈从明、)。(这篇文章的篇幅很难简单描述这个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或者听听李天罡教授2016年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的讲座《中国宗教与中国宗教研究》。)
第三件事是闭关锁国,从五个通商口岸变成一个通商口岸。贸易在明末已经受到限制,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贸易规定在几个港口:岳岗、漳州、广州和澳门,这些基本上都是在清朝继承下来的。从1684年到1685年,清廷在沿海设立了四个海关,包括厦门、宁波、上海和广州,每个海关管辖几十个港口。1757年,宁波港与广州港发生利益纠纷,外商洪仁辉卷入其中,官司层出不穷。一怒之下,清廷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允许外商在广州进行贸易,各种严格限制。这就是“广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1842年被允许5个通商口岸废除(本特利,
一项贸易的实际后果对中国弊大于利。首先,由于贸易有限,大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和锡兰种植鸦片,并通过各种非法渠道倾销到中国。这种肆无忌惮的盈利是双亏。马克思在《南京条约》中写道:
蒙哥马利马丁写道:“不是吗?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更仁慈。我们没有消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住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毁灭他们的灵魂。但是,鸦片贩子也在腐蚀、腐化、破坏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之后,杀死了他们的尸体;每时每刻,新的受害者都被奉献给永不满足的摩洛赫,而英国杀手和中国自杀者则为摩洛赫祭坛奉献祭品。”中国人不能既买商品又买药品;在目前条件下,扩大对华贸易就是扩大鸦片,增加鸦片贸易;鸦片贸易与合法贸易的发展是不相容的。这些论点早在两年前就得到广泛认可。蒙哥马利马丁说:“我曾问上海道台,促进我们与中国贸易的最好方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