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安徽生活都市网 >> 都市健康 >> 文章正文

反复检测呈阳性!是核酸无效 还是病毒狡猾?

发布于:2021-01-17 被浏览:3177次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1月16日零时至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09例,其中地方病例96例(河北72例,黑龙江12例,吉林10例,北京2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19例(国内无症状103例,国外输入16例)。

截至目前,河北省确诊病例数仍在上升,部分地区已进行了几轮核酸检测。

值得注意的是,梳理一下最近河北官方公布的确诊病例详细信息就能发现,包括存在大量经多次核酸检测才呈阳性的病例。

许多网民想知道:是核酸不灵了,还是病毒变狡猾了?

01

核酸测试在许多情况下呈阴性

自从新冠肺炎爆发肺炎以来,“核酸检测”已经成为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词。

核酸检测主要是检测鼻咽拭子、咽拭子、痰液等标本中是否有SARS-CoV-2核酸,阳性结果表明SARS-CoV-2感染。从专业角度来看,通过核酸检测筛查SARS-CoV-2感染者是实现“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的最重要手段和措施。

然而,在最近关于许多地方疫情的新闻报道中,“确诊病例曾多次核酸均为阴性”的情况并不少见。

例如,1月14日0:00-24:00,石家庄市新确诊的84例新冠肺炎肺炎病例中,有56例曾一度核酸检测阴性后转为阳性。

其中,"确诊病例51 "在3日、5日、7日、9日、11日和12日的六项核酸检测呈阴性;1月13日核酸检测阳性;1月3日、4日、6日、9日、11日“确诊病例12”核酸检测阴性,但1月12日采集咽拭子,1月13日核酸检测阳性,1月14日确诊为确诊病例。

同样,1月14日零时至24时,邢台6例新确诊病例中,有2例核酸检测阴性。其中“确诊病例6”第4、5、7、10天为阴性,第14天为阳性。

仅有14例病例一次核酸检测就呈阳性,其余均经过多次核酸检测才确诊;石家庄市1月15日零时至24时83例新冠肺炎肺炎新确诊病例中,邢台市7例新冠肺炎肺炎新确诊病例也是只有1例一次核酸检测就呈阳性。

02

为什么检测不出来?

事实上,经过多次检测,核酸呈阳性的不仅仅是河北。类似的情况以前也出现过很多次。“石家庄部分人群核酸检测六次阳性”已被列入互联网热搜名单。

在辽宁,1月4日大连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大连市民政局局长唐逸也提到“部分病例检测11次才呈阳性,部分地区检测6轮。阳性病例出现。”

那么,是什么影响了核酸检测的结果呢?

"现在很清楚,核酸检测肯定不是100%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王光发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包括武汉在内的很多地方之前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至于影响检测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病人排毒浓度的多少、检测采样质量、试剂盒品质以及实验室操作。

据王光发介绍,理论上,在诸多因素中,检测结果主要受患者脱毒浓度的影响。“患者多排毒可以查出来,少排毒可能查不出来。”

本周,石家庄疾控中心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高伟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了这一现象。他解释说,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呼吸道分泌物的排毒量。高概率是该病人

每次呼吸道排毒的量非常少,所以不容易检测出来。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病人排毒量少呢?

王广发表示,这和病程进展有关。经过多次核酸检测才呈阳性,大概率是因为不同病人排毒时间不同造成的。

“刚密接之后做核酸,确实很有可能是阴性。”他说,“我们现在掌握的情况大体上是潜伏期的最后两天才出现阳性。而每个病人的潜伏期是不一样的,所以查出病毒的时间不一样。”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及此现象。

他给出的解释是:感染者或是病人从暴露感染到病毒开始排毒,专业上叫“强隐期”,而无症状感染者排毒专业上叫做“前隐期”,也可以叫实验室检测筛查的窗口期。在窗口期期间,检测很多次都可能检不到阳性,但到前隐期末就会检出阳性,这个现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曹玮指出,目前研究证实,新冠病毒在咽部复制和排出体外的最活跃时间是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后,此时咽部核酸检测呈现阳性的可能性最高。“但是这个时间段没有那么宽。”

按上述说法,如果核酸检测时,病人恰好排毒量少,检测结果就可能呈阴性。也因此,反复多轮检测更显得有必要。

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看来,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大家完全不必恐慌。

03

核酸检测依然是“金标准”

关于核酸检测的准确度问题,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研究员李金明表示,准确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阳性准不准,一个是阴性准不准。

李金明称,核酸检测阳性是病毒感染的金标准,但也有一些特别的“假阳性”,比如由于一些遗留污染造成的,但可通过对阳性样本的再复检来避免。

而“假阴性”则无法避免。“一个是采标本的时机,感染潜伏期的末期或是发病早期,可能会出现假阴性。另外,采样的方法和采样的人是否能按标准操作都是影响要素。”李金明说。

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李建国表示,目前我们所有的实验检验,都还没办法做到100%的检出率,“还不能说是病毒变得更狡猾了,因为这是一个实验检验误差的问题。”

我们知道,核酸检测是一个多环节的工作流程,而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样本“假阴性”或“假阳性”。

其中,采样环节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新冠病毒96小时内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被发现,因此可通过咽拭子采集标本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而在采样过程中,首先要确保采样部位当时是否有病毒存在。

但是,即使存在,也要考虑病毒量是否已达到可检测水平。李建国表示,当病人处于潜伏期或隐性感染过程中时,携带病毒载量并不高。

此外,采样步骤是否规范、能否收集到足够的黏膜分泌物,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做过咽拭子采样的朋友大概都知道,采样时采用的是专门的植绒拭子,而非普通棉签;鼻咽拭子采样不能只在鼻腔浅处取样,要插入鼻腔深处并且旋转一圈,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准确度。

但是,“不能因为一个假阳性或者一个假阴性,就质疑是设备不行,或说检测不负责任,这种情况需要大家的理解,也没有必要过度恐慌。”李建国说。

真正传染性强的感染者,如潜伏末期及发病初期患者,咽拭子95%以上均为强阳性,他们的病毒载量很高,不易被漏掉,甚至在唾液中就能检测出阳性。

此前多位专家在不同场合也都明确表示,核酸检测的阳性结果仍是作为病毒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04

除了核酸检测,还能怎么判断?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解读核酸检测结果,不能仅仅依靠实验室结果,一定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暴露史,又有临床症状,一两次核酸检测阴性,不能简单地判定未感染,可能是假阴性,需要重复采样检测。

同时,上呼吸道提取不到病毒样本的情况确实存在,这类患者可能已经出现肺炎症状。因此在临床上,重症病例会优先采集下呼吸道标本进行检测。这也是为什么对于重点人群,要进行多轮采样。

除了核酸检测之外,血常规检测、肺部CT典型的影像学改变等也是帮助临床医生诊断的辅助手段,新冠特异性抗体(IgG、IgM)检测也可作为疑似患者排除与筛查的有效补充,全方位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在国家卫健委2020年3月4日发布的指南中,已经新增了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作为病原学诊断标准之一。但是,李建国表示,抗体检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目前疫苗接种工作已经开始的情况下,“比如有些人已经完成了疫苗接种,就会有抗体,就可能存在‘假阳性’的情况。”目前,开展核酸检测工作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降低感染率、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疫情发现以后,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扩大检测范围,对于及早锁定感染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尽早发现感染者,对早诊早治提供很好的支撑。

21新健康综合自: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南方+、光明日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标签: 核酸 阳性 病例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